1. 首页
  2. 社会百科
洛希爱做百科网客服微信:13531534951。

深度解析《天道》丁元英与王明阳,你看懂了多少?

  ?上辑说到“王明阳”,越读越发现他实则是“精心的安排与特别的存在”——

  ·既是“引子”:引出了丁元英与芮小丹的后续

  ·又是“钩子”:钩出了丁元英真正内心深处的东西

  他与丁元英可谓一体两面,恰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与六耳猕猴,不过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两端存在罢了。

  芮小丹淡淡一笑,说:“你我枪口指着对方脑袋的时候都没害怕,怎么现在害怕了?”

  王明阳这才收回目光,正视着芮小丹的眼睛,以同样平静的语气说:“更正一下,不是害怕,是说了多余。”

  ——为何“说了多余”?因为王明阳认为:大家身份不同、角度不同、立场不同、境界不同,实则是各说各话、说再多不过是“鸡同鸭讲”罢了。这也是为何其他警官打不开突破口的根本原因所在。

  芮小丹问:“何谓多余?能解释一下吗?”

  王明阳慢条斯理地说:“我说不说都是杀头,杀一次头与杀十次头没有分别。但是,我能从你们的无奈中获得不出卖他人的道义感,如此而已。”

  ——王明阳早就知道自己结局是什么,对他而言:死不可怕,重要的是怎么个死法,即便死也要“站着死”。就像他自认为的“生存艺术”一般,他是艺术家,只不过“我笑世人看不清”罢了。

  而讲义气也使他能够得到一种“不出卖他人的道义感”,使他能在“道上传说中依然是个人物、乃至传说”,且对方的愤怒与无奈又会强化他这传说的传奇性。所以这些不正是他给自己建立的精神阵地?使他能立于此处而傲视一切吗?

  芮小丹说:“很好,这说明你还有自我认同的需要,这是人性的特征,如果你连这个起码的需要都没有,我就有理由对你作为人的属性提出质疑。”

  ——芮小丹上述言论都是“楔子”,实则为了验证“他是否有一种自我认同的需要”,“有需要”则就有突破口,若完全没有需要,那么让他开口几乎没有可能。

  芮小丹接着说:“我不否认你的口供对本案的侦破有参考价值,但法律机器的运转不以口供为条件。尤其具体到本案,你的口供对量刑和侦破已经没有质的意义。”

  王明阳反问道:“那你坐在这里干什么?”

  芮小丹平和而庄重地说:“法律对程序和内容要求极限的严谨,但对一次以上的死刑忽略不计。我坐在这里,是法律和人道对我的工作要求,一是量化极限,二是给你的灵魂找一块净土,让你的精神站着。”

  ——做完铺垫后终于“图穷匕见”:“给你的灵魂找一块净土,让你的精神站着”即指出王明阳自负“能够昂首而立的逻辑是有错的”,是在自欺欺人。只要击溃对方最坚定及引以为傲的东西,对方就“立不住”了,突破口也就打开了。

  芮小丹平静地说:“这里不是擂台,你我既不是斗智也不是比学问,而是讲理。”

  王明阳淡淡地问道:“讲谁的理?”

  芮小丹说:“讲你的理,讲强盗的逻辑,如何?如果你连强盗的逻辑都讲不出来,那么法律要求的严谨极限对于你就只能量化到此了。”

  ——这就是上辑提到的“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用你的理来打败你,在你最自负之处击溃你。如此击溃,才是最为彻底的击溃,对方只能臣服。

  王明阳说:“强盗的逻辑,直接获取,冒险,刺激。”

  ——王明阳“终于上钩”,只要你讲出你的理,就必然有破绽,因为天下不存在没有对立面的道理,且他所作所为即便是身不由己,也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灵魂必然承受煎熬,而这就是突破口。

  芮小丹针锋相对地说:“这样讲,似乎你还算一条好汉。但我以为,强盗的本质是破格获取,破格获取与直接获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你们没有自信与强者在同一个规则下公平竞争,这只能说明你是弱者,因为弱势文化所追求的最高价值就是破格获取。所以,强盗的逻辑从本质上讲是最懦弱的生存哲学。所以,你不算好汉。”

  ——“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现实应用:用你的“矛”击溃你,你自认为在自己的理上是个强者,可以昂首而立;但若你的理本身就是错的,那么这“强者与昂首而立”岂不是个笑话与自欺欺人?还怎么“站着”?如果站都站不住了,又如何能继续保持镇定与冷静?

  王明阳心里一惊,他脸上的表情却丝毫没有变化,他有些不可思议地看着眼前这位年轻漂亮的女警官,她的语言一针见血直指事物本质,其丰富的学识和敏锐的思辩都不像是一般人,尤其不是一般女人所能具备。他不得不点点头,说:“同意你的观点。那么,你给我找的那块净土在哪儿?请你拿出来让我看看。拯救灵魂是《圣经》的买卖,但是《圣经》不能让我臣服。你是否想让我觉得,你比《圣经》还神圣?”

  ——当王明阳说到“同意你的观点”之时,他不仅上钩,而且已然开始动摇,不自觉的走上了丁元英给“画得道”。他提到《圣经》,证明他研究过《圣经》,罪大恶极的他为何要去研究《圣经》?因为他痛苦、迷惑、想要求得解脱,但求而不得,而只有“强盗逻辑”能麻痹自己,使自己能够“昂首而立”,所以只要击溃他的逻辑,这场仗就赢了。

  芮小丹暗暗松了一口气,话题到此她心里更加有底了,于是不动声色地说:“我是微不足道的,但你既然讲到了《圣经》,那我们就从《圣经》谈起。至少你的态度告诉我,你还没有读懂《圣经》,所以你没有权力评价《圣经》。”

  ——这说明“丁元英早就断定王明阳一定研究过《圣经》,所以芮小丹才能在这么短时间内做到如此准备程度”。那么问题来了:丁元英为何如此笃定王明阳研究过《圣经》(或类似经典)?因为王明阳与丁元英根本就是同类,丁元英是以自己来判断王明阳的。

  王明阳一扫起初的轻慢,心理上已经认定这位女警官在学识上是同一级别的对手,值得辩论一番,于是认真地说道:“《圣经》的理由是:因信着得救了,上天堂;因不信有罪了,下地狱。用这种哄孩子、吓孩子的方法让人去信,虽有利于基督教的实践,却也恰恰迎合了人的怕死的一面、贪婪的一面。这样的因果关系已经不给人以自觉、自醒的机会,人连追求高尚的机会都没有,又何以高尚呢?”

  ——“同一级别的对手”实则是幕后的丁元英。王明阳的逻辑虽通俗但并没有什么问题:宗教的方法论主要是“胡萝卜与大棒”:一方面是美好的愿景(如天堂、西方极乐世界等)即“胡萝卜”;另一方面是恶有恶报的恐吓,即“大棒”。

  之所以让具有一定文化底蕴的人认为是“哄孩子、吓孩子的方式”,因为其核心受众是贫苦大众,“因缺有需”,所以必须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最快速让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的劳苦大众明白,同时还要便于口口相传。所以,真正的世界级宗教是懂人性的、更是懂宣传的。

  芮小丹肯定了他的观点,说:“确实如你所说,如果神计划管理着人类历史的发展,那么饥饿、灾难、罪恶也该是神计划之中的事,所以人就有理由怀疑神是要拯救人还是要折腾人。如果神也是左手施舍的时候不让右手知道,那么全能的主就不需要这个永远的计划了,只需要以他的全能改变人性的罪性,注入人性的善性,人类就得以拯救了。但神没有这样做,神不想做无名救主,神需要报恩。”

  ——“同频”方能“共振”,说服的前提在于“先进入同一频率”;而“神没有这样做,神不想做无名救主,神需要报恩”一句则是在为后续的“神就是人”做铺垫。

  芮小丹说:“这就是《圣经》神学理论上存在的问题。《圣经》的教义如果不能经受逻辑学的检验,可能在实践上就会存在障碍。如果经受了逻辑学的检验,那表明神的思维即是人的思维,就会否定神性。换一种说法,神性如果附加上人性的期望值,神性就打了折扣。然而神性如果失去了人性的期望值,那么人还需要神吗?”

  ——此即“哲学辩证法”的实际应用:

  ·一切事物充满矛盾,《圣经》亦然

  ·对立终会统一,终是“天人合一”

  ·否定之否定:先是“否定神性与人性的统一”,后又“否定神性与人性的切割”,最终结论是:神因人的期待而神、而人又自欺“神不是人”

  王明阳的脸上露出了一丝笑意,问道:“既然你我的观点一致,而我又没有资格评价《圣经》,那么,你的资格又是从哪儿掉下来的呢?”

  芮小丹平静地说:“《圣经》神学是关于人类精神的学说,是关于人的灵魂净化、升华,人的行为高尚、正典的学说。一味地攻击或捍卫神的真实性与否,都是愚昧的表现。前者没有理解基督教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后者没有理解基督教的真正境界。”

  ——指出“角度与境界的差异”:同样是读《圣经》,如果立于人类精神的高度、研究的客观立场,则会发现其历史价值与社会价值;而若是只为求得自己救赎与解脱,则还是“靠救世主的弱势文化”,其结果必然“一无所获、既而走向极端(攻击或捍卫)。

  王明阳说:“人类历史必须要穿越宗教隧道,可以理解。但在当代历史条件下,《圣经》神学的社会价值在哪里?”

  芮小丹说:“基督教的应许不以现实利益为交换,不参与社会利益的分配,这使得她能适应不同的生存空间,而她对信徒的道德要求无疑具有社会价值。”

  王明阳轻蔑地问:“用哄孩子、吓孩子的方式?”

  芮小丹说:“基督教相信,太高的道德平台需要太高的教育、太深的觉悟和太复杂的炼造过程,是一道靠人性本能很难迈进的窄门。于是,基督教便有了神与人的约,有了神的关于天国与火湖、永生与死亡的应许,让凡夫俗子因为恐惧死亡和向往天堂而守约。这是智与善的魔术,非读懂的人不能理解。但《圣经》告诉世人了,要进窄门。”

  王明阳咄咄逼人地追问:“什么是窄门?”

  芮小丹说:“不因上天堂与下地狱的因果关系而具有的极高人生境界,就是窄门。耶稣为拯救世人甘愿自己被钉在十字架上,是肉身的地狱,是灵魂的天堂。基督徒的得救缘于神的‘约’,缘于神的应许。但进不得窄门也同样缘于‘约’,缘于神的应许。窄门是基督道德理想的最高价值。”

  ——再次出现“辩证法”:“因果”即“与神的约”,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但这“与神的约”又成了束缚,困于“因果”而无法进入“窄门”,而进入窄门须超越因果,即否定“与神的约”;第一重为“对世间恶的否定(因果)”,第二重为“对因果的再否定”,这不正是“否定之否定”嘛?

  芮小丹说:“进了窄门,神立刻就会告诉你:我是不存在的,神就是你自己。但是,证到如此也并不究竟,神是什么?神即道,道法自然,如来。”

  ——与前述铺垫呼应与总结:神就是人的期待的化身,就是“人自己”,是人做了一张大网框住了自己,但这张大网之所以能历久弥新、享誉全球因为它符合自然规律,即道法自然。

  过了好一会儿,王明阳才惊叹地说了一句:“自愧弗如。”

  芮小丹说:“《路加福音》里说:主啊,原谅他们,他们做的他们不知道。但此时此刻有一点你是知道的,你的生命需要一个让你的人性本能可以接受的句号。”

  ——至此王明阳已完全折服,他被对方用自己最引以为傲的学识把自己打败,这可谓是全线溃败。而此时芮小丹则开始进入第二阶段:为他重建立场,即引出“句号的需要”。

  王明阳顿了一下,苍白地强调说:“好汉做事好汉当,我以生命赎罪了。”

  芮小丹问道:“对一次以上的死刑,你拿什么赎罪?对于已经死去的亡灵和承受痛苦的生者,你拿什么赎罪?对于污染社会和败坏道德,你拿什么赎罪?”

  王明阳说:“我讲了自己,就会连带出卖别人,这是一个心理问题,我的灵魂得到抚慰的本身就是我从这种出卖中得到的好处,我会看不起自己。”

  芮小丹说:“出卖与背叛是两个概念。如果你是背叛邪恶,上帝都会加冕这种背叛。如果你的老大对一个将死之人清洗一下灵魂都不能理解,这种老大不评价也罢。现在摆在你面前的一个是无视江湖义气,一个是无视人性的尊严,你自己权衡。拿根稻草当柱子去支撑灵魂,至少让我觉得你对你的学识和智商不够尊重。”

  ——王明阳还过不去的心结在于“用出卖同伙而使自己得到灵魂解脱”,因为这还会让他有负罪感,无法“站着”;而芮小丹(其实是丁元英)仍以解读《圣经》的方式,上升到更高的维度去看待事物,这实质是指出王明阳依旧陷入“小我”的低层次境界之中,而王明阳这类人必然更想达到更高精神境界。

  而若立于这种高维境界再看交代罪行与否,则与“小我境界”截然相反:不再是“出卖同伙”,甚至是对同伙罪恶的一种救赎,更是对世间正义的一种维护。这不正是境界与灵魂的升华吗?这难道不就是“超越小我因果而走入了窄门的境界”?

  王明阳沉思着,没有说话。

  芮小丹说:“还人性一个清白,还社会一个公理,你的灵魂就得救了。”

  王明阳问:“将死之人,得救了又有什么意义?”

  芮小丹说:“一小时、一分钟都有意义。哪怕只有一分钟,人字就有尊严了,上苍会赐你带着一颗纯净的心走进你灵魂的天国。”

  王明阳故意以一种无赖的口吻问道:“如果我无视这些,就是不说呢?”

  芮小丹盯着他的眼睛,用极其平静的口吻说:“文明对于不能以人字来界定的人无能为力,我除了鄙视和震惊,不会再有第三种反应。人的法则是,一颗阴暗的心永远托不起一张灿烂的脸,这不是卫道士的说教,这是人性。”

  ——王明阳成于“学识”,同时也困于“学识”:假使他没有这么高的学识,那么他或许不会成为“团伙头目、令人闻风丧胆”,同时也不会“一条道走到如此之黑”;假使他没有这么深的文化底蕴与精神追求,他也不会被芮小丹说服。真是“天下万事皆一体两面且能量相等”。

  王明阳茫然地问:“天国在哪儿?”

  芮小丹庄重地说:“天国在你心里。”

  ——当我第一次看到“王明阳”这个名字时,总是不由想起“王阳明”,我不禁在想:以作者如此高深的文化造诣,怎会不知“心学开创者-王阳明”?既然必然知道王阳明,而作者又将“其名字颠倒且置于一罪行累累的犯罪分子之身”则必有深意。

  至此我有点明白了:正念(阳明)即天堂、即宗师;颠倒(明阳)即地狱、即恶魔,此即“一念天堂、一念地狱”,万物由心,这不正是在讲“心学”嘛?

  可再回看之前芮小丹的心声:

  芮小丹默默地看着王明阳,心想:以这个人的学识和素质,如果他不去犯罪,应该有一番作为,这样的人如果不是英雄,就一定是枭雄。

  ——王阳明是“心学”正用,而王明阳是“反用”,一则英雄、一则枭雄;一则圣人、一则罪人;“心之力”何其巨大?

  审讯室里的场面在审案过程中并不多见,几乎感觉不到审讯的气氛,更像是两个人在谈心。无论是王明阳的表情还是芮小丹的表情,都看不到对抗的成分。

  王明阳折服了,有了一种欲将解脱的欣慰感,真诚地说:“感谢上帝让我打你的那一枪是颗臭弹,谢谢你给了我一块净土。”

  芮小丹说:“想抽烟吗?我听说你抽三五烟。”

  王明阳尴尬一笑说:“我有自知之明,算了。”

  芮小丹从公文包里拿出一包三五牌香烟和一只打火机走到王明阳跟前,递给他一支烟并给他点上,又回到座位。

  王明阳说:“谢谢。”

  芮小丹说:“不谢,这只是我对忏悔的人表达一种态度。”

  ——这实则是“王明阳与丁元英、亦或是丁元英与另一个自己的的隔空对话与惺惺相惜”:丁元英抽三五烟,王明阳也抽三五烟,这不是巧合,而是作者有意指出“王明阳与丁元英其实就是一体两面”,丁元英是“正面正用”、王明阳是“反面逆施反用”;丁元英正用“封神”、王明阳逆施“入魔”。

  丁元英之所以懂王明阳,不仅因为他们是完全相同的一类人,更因为王明阳就是丁元英的另一面,丁元英走过与他完全相同的心路历程:他也困惑,所以他也研究圣经;他也痛苦,所以他毅然停掉了“取款机般的私募基金”。

  而他与王明阳不同之处在于:他迷途知返,从而大彻大悟;而王明阳越陷越深,最终无法自拔。所以这其实是“丁元英自己与自己的天人之战”,芮小丹面对与审判的正是曾经的丁元英,那个连他自己都鄙视、不敢面对的自己。而至此也说明“丁元英已然超越曾经的自己,进入了更高的境界”。

  好了,这期就到这吧,有点长,也有些绕,是不是让你有点晕?辩证法告诉我们:对立必将统一。所以晕是不晕的开始,唯有经历晕后才能不晕。望有启发!

以上内容由洛希爱做百科网根据网上内容整理,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洛希爱做百科网专业提供百度百科词条创建、百度百科词条修改更新删除、头条百科(抖音百科)创建修改、搜狗百科创建修改等服务,如有百科词条代做需求,可联系我们。

END
作者:洛希爱做百科网(客服微信:13531534951) 本文链接:https://aizuobaike.com/archives/2312.html 特别注明:百科人人可编辑,我们并不是百科代理商,收取的费用为咨询操作服务费,本文内容均由做爱做百科网整理发布,本单位已申请加入全网版权保护计划,侵权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联系我们

微信手机同号:13531534951

QR code